现在的农村孩子,为啥普遍去城里上学——随笔
作者:
我是陕西渭北农村咸阳礼泉原建陵公社人,1972年高中毕业后,开始担任村上民办教师,一直从事教育工作。
1996年通过考试招转为公办教师后,被上级调到了乡政府所在地的教育组,从事建陵乡初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。
那时我们全乡大大小小共三十二所学校,中小学生六千多名。其中高中一所,学生一千八百多名(含外乡)。初中三所,学生近二千名。小学分完小、四年制、和教学点共计二十八所,学生三千多名。
可到了如今,我们建陵乡学校撤并得只剩下三所,其中一所也岌岌可危,高中撤并到了县城,中心小学和原初中合并,全乡中小学生仅仅剩下不足四百名。
现在的农村学生为啥普遍到城里上学去了?
以下,也算是我调查的结果吧。
一、现在的农村人,普遍在城里安了新家。
我原居住的农村小巷有五家,大小约三十来口人。可现在这五家平时只有一人居住。有的是孩子大学毕业后因在城里工作而在城里安了家,有的不但县城有家,市上也有家,也就是此家人尽管目前只有一个所谓传宗接代的男娃,可已有了农村老家、县城不太老的家、和市上刚买不久的新家三个家。
那些家里没有孩子上大学的,孩子大了全部去城里打工,也千方百计给自己在县城置买了新家。更普遍的是,现在的孩子谈婚论嫁的首要一条是:在哪里买房安家。
我们村上几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,都在县城及县城以上的城市购置了新家。原一千多口人的村子,现常住人口不足二百,大都是老弱病残,即人们插科打诨的“死老汉病娃”。
二、争、撵、赶城里的名师、名校。
现在人们对名校趋之鹜,千方百计扳胳膊弄腿、寻情钻眼,甚至不惜重金让自己的孩子寻名师、上名校。不是有家长这样教导孩子嘛:你只有考入重点初中,才能保证考入重点高中;同样只有在重点高中就读,才有可能考入重点大学的重点系,学习这重点系中的重点专业,从而毕业以后成为国家重点发展培养的重点对象。
特别有趣的是,一旦孩子今年高考不第,马上倾其家庭财力物力,让娃再进市区抑或省会名校,继续补习。
三、相当一部分穷家长追风、跟风。
长期以来,国人似乎形成了一种奇怪的习俗:爱挤热窝爱凑热闹。譬如说街道有人吵架,忽啦啦上来一群人围观,可劝阻的不多。
我们礼泉县所有中小学周边,房屋的租金比较大,房源也比较紧俏。其原因是那些房子全部被跟风赶撵来县城,陪子女读书的父母和爷爷奶奶抢争租住。
这部分人,家庭比较贫困,城里买不起房子,只能租房子,陪娃读书了。而陪读租房子,基本上是长期的,不说小学,光初高中读完就需六年。若高考不中,还需补习,有的一年,有的二年,有的三年以上。
何况,还有家长从小学甚至学前班,就把娃转入县城。
因而,学校周边的房屋,居住的大都是从乡下来到县城的陪读人员。这些人员数量,远远大于本地人员。
现在家乡农村的风气,是最不行得赶娃上初中,把娃转入县城就读。
可许多年过去后,有的家长陪出了几个大学生,有的却陪出了几个打工仔。虽然教育成本相同,可结果大相径庭。
这时,许多人送走打工的抑或上大学的娃,这时回农村家时,已两手空空如也。
四、真正在农村学校上学的,属于极贫困户。
实在没有财力了,农村人才把娃放到农村中小学上学。可问题又出来了,即使娃娃在本乡学校上学,来去还有相当长的路程,娃小,住在家走读连不上趟,又得在乡学校所在地租房陪读。这时,又有人算账了,与其在这里租房 ,还不如去县城,因为都是租,也省不了多少钱,干脆勒紧裤带,俭省一些出来,让娃在县城上学。县里的学校咋说软硬件都比乡下强。
五、上级管理不到位不重视。
农村办学校,不是农村种地,这料欠收,下料多施肥,勤管理就会丰收。许多时,都是恶性循环,办学质量越差,生源越少,最后就完全坍塌了。加之,由于学生数量忒少,上级管理部门的重心便有所偏离,凑合着让农村学校很难前行。许多时候,师资力量管理队伍相当薄弱,有点让其自生自灭之嫌……
六、生育观念的变化。
国家现在二胎指标放开了,但实际农村人口生育,还是付增长。其原因是教育成本太高,养育难以保障。一个娃都整得人脚趄鞋歪,再生育父母更累,还是不生不育好。
目前农村最苦的是那些弱势群体,我村就有一个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的孩子,他只有十一二岁,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留守,勉为其难地在乡学校读书。
还有农村许多三十大几的男娃急忙订不下媳妇,这也使一部分人看而生畏,甚至打算终生不育。
以前人盼生男孩,现倒盼生女孩。男孩人叫“建设银行”,女娃叫“招商银行”……
教育如何均衡发展,农村学校如何开办,农村孩子究竟该去哪里上学?
改革开放后,农村人有了一点积蓄,可在家建新房,加上买房买车,现在已经花得差不多了。
现在大家已普遍认为钱不好挣了,也普遍手里没有余钱了,可孩子不能不上学接受教育呀!
再苦不能苦孩子,再穷不能穷教育。农村的基础教育经过“普六”、“普九”和“双高双普”后,校舍确实高大上,可没有学生了……
城里的学校,人满为患,一个教室坐九十名学生,笼里插包谷棒子一般……
城里还有不少贵族学校,大学生可以住单间等等……
教育如何均衡发展,农村孩子该去哪里上学,希望大家建言,献计献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