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
不要跑!
别乱动!
别闹了!
不要再玩了!
别再磨磨蹭蹭!
……
”
这样的“不语言”实在太容易脱口而出!
尤其疫情下,在家上学时间越来越长,父母的耐心几乎被耗尽,
天天看着孩子眼皮底下拖拉磨蹭、不按计划学习、偷偷玩手机……
除了忍不住一串“不不不”,还感叹孩子真是不听话!还是赶快开学吧!
然而,你也许不知道,“不语言”可能是弥漫在家里的甲醛,
会侵蚀孩子的主动性、自尊心和价值感。
不语言的三大伤害
想想过去我家里一不留神,给孩子放了多少毒气?!
怪不得每次说完“别…不…”,孩子总一副蔫蔫的样子;
毒气吸多了,大脑变麻木,手脚反应更是慢三拍。
原来不是孩子皮,而是不语言让他感觉糟,
感觉糟就不乐意配合,不愿、不想、不会做好。
那该怎样提醒孩子才有效呢?
记住最重要的原则:感觉好才能做得好!
过去上过的正面管教家长课上,马校长的支招很管用,
之后,我立刻在儿子身上用上并且得到验证:
“好啊,你一收拾完玩具,我们就出门。”
“看书或下棋,洗澡前你想先做哪样?”
提示清晰、有选择,孩子说干就干,一点不磨蹭。
我感觉省了好多口水,多鼓励少唠叨,家里空气也清新了。
《情商》作者戈尔曼提到和谐关系的三要素:
互相关注、共享积极情绪、协调的非语言沟通。
朝着和谐进发,沉默是金的“不言语”有奇效。
这也是因为我曾经掉过亲子沟通各大坑,
跌倒爬起后,发现最受孩子欢迎的是非语言沟通。
花式暗号一出,孩子常常会意一笑,自觉去做。
妈妈可以好好享受与孩子心有灵犀的一瞬间。
我曾汗颜地发现自己是“唠叨一族”的啰嗦妈,
孩子吃饭饭粒掉地上要提醒,吃饭慢也要催几轮,
吃水果、洗澡、刷牙、睡觉……
他也习惯说“别催了,我知道啦”,却依然如故。
看来越催越有压迫感,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,
学习正面管教,让我下决心和孩子商量唠叨替代法,
“催你的感觉,我也不好,比阿凡提还要烦”,
“怎么样才能在你忘记的时候提示你,又不烦呢?”
我们一起发明了好多种手势语言——
指一下哪里——捡起米粒、注意卫生;
手平抹一下——记得收拾书桌、饭桌、玩具桌;
手在胸前随呼吸上下——提醒冷静,深呼吸;
打开手掌——“大脑盖子打开”,积极暂停去冷静;
手点点太阳穴——再想一想,还有什么办法?
……
运用手势还要配合表情,微笑、温和、轻松、善意,
如果皱着眉头来打手势,孩子可不一定愿意主动配合哦!
儿子最烦的就是和我讲话的时候被打断,因为他一停,我以为他讲完,就接着说。孩子小的时候,会着急地说“妈妈,我还没说完呐”,上小学后,他会直接表现出情绪“又打断我,不聊了!”。
我发现因为孩子讲话的速度跟不上脑袋的转速。如果急着回应,不经意就打断了他的思路和表达。
为了解决尴尬的中断,我诚邀孩子给我一个暗号,一看就知道他还有话要说,“眼神会意”就是这么来的。
他挺有个性地弄了一个“挑起眉毛,睁大眼睛眨两眨”的暗号,
后来他一挑眉,我就心领神会地回一个“嘴唇拉链”的动作,
身体自觉地从忍不住发表意见,转回闭嘴倾听的专注样子,
一个轻微独特的眼神,正是孩子探往内心深处的内在动力,
我很乐意好好保护、静静享受孩子愿意跟我深聊的日子,
欣赏着孩子层出不穷的意念,会让我对孩子更耐心和谦虚。
当我们希望促进孩子行为上的改变时,
怎样做,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和行动呢?
这时候各种“符号”就很适合用起来。
只要在第一次使用的时候,告诉孩子符号的意思,
以后就可以用某一种符号来表达我们的鼓励或提示。
我比较常用的符号有——
用“+”表示做漏了,提示补充;
用“▲”表示这个要加强注意,重视起来;
用“★”说明这是本周重点活动,做好准备;
画个大拇指,鼓励做得好的,再接再厉!
用笑脸和哭脸表示我对他做某些事情的感受,
用情绪脸谱,写上观察到的事情贴在相应情绪上,
看到符号,无需多言,孩子就能留意到父母的反馈与期待。
“不言语”,正像那一根无形的线,营造了安全基地。
当我们丢弃了一串串让人紧张、不安、局促的“不语言”,
用清晰、轻松、让人愉快的正面语言和心连心的“不言语”,
亲子间的沟通就变得走心,孩子从中体会到无形的爱与连接。
正念妈妈* 陈雪莹 原创分享
正念妈妈简介:教育学硕士,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美国认证正面管教双讲师,国际鼓励咨询师,亲子咨询师,中级社工师。
家有二孩,致力于探索正念教养,乐活人生!